首页 最新动态 了解我们 媒体互动 声音观点 相关链接
搜索
马灿荣: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德国和中德关系
——马灿荣在德国研究会13届年会上的发言
2010/11/30

  衷心感谢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邀请我出席今天的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见到这么多德语界的老师同仁和同学们,感到非常高兴。首先,我要热烈祝贺年会的召开。其次,我想就这次研讨会的主题“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德国和中德关系”,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同大家共同研究参考。

  关于中德关系,或者更确切一点说,关于近几年的德国政府对华政策,听说,国内学术界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我于2002年1月初出使德国,去年7月初奉调回国,在任共7年半时间,期间经历了两届政府。亲历了中德关系的发展变化。我个人的感觉和基本看法是,从总体上看,中德关系没有受到德国政府更迭的影响。无论是施罗德政府还是默克尔政府,都奉行了积极发展对华关系的政策,保持了德国历届政府对华政策的连续性。虽然发生过一些事件,有过一些曲折,两国关系的气氛受到影响,但实质性关系没有受影响,特别是没有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大局。可以说,中德关系更加成熟,各个领域的合作和交流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和发展,呈现出进一步密切和深化的良好态势。当今,在我国同所有欧洲各国的关系中,中德关系是最广泛最深入也是最富有成果的双边关系,为中德两国和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利益,也为世界和平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当前中德关系的实际状况是:首先,政治层面的磋商、沟通和合作日益密切,双方政治互信正在逐步建立和不断增加。表现为,双方领导人保持了密切交往和频繁接触,就双边关系和重大国际问题及时交换意见。默克尔总理越来越重视中国和对华关系,她曾对我说,她要象施罗德总理一样,每年访华一次,以增进对中国了解,推动德中关系发展。事实上,她2005年执政以来,已经3次访华,即使在去年的大选之年,默克尔总理也曾认真地计划过第四次访华,后因双方日程实在安排不开而未能实现。两国总理迄今已经通过热线通话10次之多,是利用率最高的“热线”。今年将是两国之间高层往来十分繁忙的一年。克勒总统将访华并参加上海世博会;默克尔总理随后晚些时候也将访华;我国主要领导人年内也将有访德的安排。来华访问的还有总共十多位联邦部长和州长。两国领导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对发展双边关系无疑具有重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两国之间已经建立的近20对磋商对话机制,如两国外交部战略对话和中德法治国家对话等机制,涵盖了双边合作的各个领域。它们都保持了经常性机制化的沟通协调,为增进相互了解,发展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妥善处理各种分歧甚至磨擦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经济关系持续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前景越来越广阔。一是双边贸易持续增长,1972年两国建交时双边贸易额仅2.7亿美元,2008年已经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150亿美元,相当于我同英、法、意大利三国贸易的总和,去年,即使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两国贸易仍保持在千亿美元以上,而德国对华出口还增加了7%,中德贸易在中欧贸易中的比重上升至29%。二是相互投资不断扩大。至去年底,德在华直接投资已达161.6亿美元,是世界各国中对华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德国在华企业1,700多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中国在德投资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总额达到10亿美元左右。仅在汉堡一个城市,就有中资企业300多家,当然规模还比较小。这是中德经济关系中的重大变化。三是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新兴领域的合作方兴未艾。当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已经涵盖我国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惠及两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身体会。在传统领域的合作继续保持良好前景的同时,在环保、节能、应对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中德两国各有优势和特点,互利合作大有可为。

  第三,两国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全面发展,成果显著。因时间关系,我不可能一一列举有关情况,只举几个代表性的数字。两国省州市之间已建立至少61对友好或伙伴关系,它们已成为双边关系的重要基础和有力补充;两国有400多对高校和大学建立了伙伴或校际合作关系;我在德有近3万名,德在华2,000多名留学生,这些都显示中德教育方面的交流既广泛又活跃。双方已互设文化中心,我在德建立了11所孔子学院,另外3所正在筹建中,各类文艺团体互访频繁,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声有色。特别要提到的是我国去年作为主宾国成功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德国在中国成功举办了为期3年的“德中同行”活动,它们对促进双方相互了解和合作,都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值得提到的还有,这几年,无论在我国举办奥运会,还是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刻,以默克尔为首的德国政府都对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援助。去年汶川大地震后,默克尔总理不仅在第一时间对我表示慰问并表示将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而且实际提供了2,400万欧元的援助,包括一座野战医院,是欧洲国家中提供援助最多的;这次玉树地震后,德总统、总理和外长都在第一时间内致电慰问,表示德国将坚定站在中国一边,为中国抗震救灾提供帮助。

  各位专家、学者,老师们,同学们,我们大家都为中德关系的良好发展感到高兴,也都希望中德关系一直好下去。但是,中德两国毕竟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各异,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取向不一。因此,两国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一致,出现分歧矛盾甚至磨擦是正常和不可避免的。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德国媒体对中国的大量消极片面甚至是极不友好的报道,就是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两国分歧矛盾的突出反映。这些都不是中德关系所独有,也不会很快就能克服和消除,而是将长期存在。中德关系在前几年遇到的一些困难,核心问题是,在发展双边关系时,是否能严格遵守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照顾彼此核心和重大利益关切的原则。具体说来,就是妥善处理好涉台涉藏和涉东突问题,这些问题都关系到维护我国重大和核心利益,是我同世界各国包括德国发展双边关系最重要的政治基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两国关系出现困难之后,经过双方共同努力,在较短时间内达成了重要共识,使双边关系又回到了正常健康的发展轨道。这一成果来之不易,值得我们加倍珍惜。中德关系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为了使关系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时刻牢牢把握住两国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关系顺利发展时,要想到两国之间还有分歧和矛盾而不能头脑发热、忘乎所以;关系出现困难时,要看到两国之间根本和长远的共同利益而不迷失方向。

  从1972年中德建交开始,我在近40年的对德工作中深切感受到,不断密切和发展中德友好和互利合作,是我们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我们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因而具有坚实的政治政治基础,广泛的共同利益,强烈的民意支持,良好的发展机遇,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经历了去年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之后,中德之间的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加扩大。正如胡主席不久前在华盛顿同默克尔总理会晤时所指出的,中德双方应该在新的形势下,共同努力将中德关系提高到新的水平。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一,进一步增强政治互信;第二是继续扩大和深化在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第三,着眼全局妥善处理两国之间的分歧和问题;第四,扩大人员往来,千方百计增进相互了解。

  各位专家学者,老师们,同学们,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德两国也都处于大变革进程中。德国作为欧盟最重要的成员,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无论在欧洲还是世界都具有重要影响,而且随着其实力的增长,影响力还在不断扩大。相互了解是进行合作的基础。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德国,对于我们加强同德国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发展中德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座各位研究德国和中德关系的专家学者,肩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我衷心希望和祝愿大家在研究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为发展中德关系做出更多更大贡献。也衷心希望和祝愿同学们在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谢谢大家!

推荐给朋友
  打印文字稿 全文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