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新动态 了解我们 媒体互动 声音观点 相关链接
搜索
周文重:关于经济安全——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的发言
2010/12/0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有效防范和应对来自国际经济领域的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

  一、基本概念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伤害。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一国经济在整体上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防卫力和竞争力;不至于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和遭受过多的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

  国家经济安全涉及的领域很多,当前尤其要注意维护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直接影响经济安全。石油是工业的血液,能源是经济的命脉,能源安全对国家经济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增加,以及国际能源格局的变化,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形势趋于严峻;一是石油进口量增长。二是能源进口渠道单一。目前,我国石油进口的一半以上来自中东地区,近80%的石油进口经过马六甲海峡,容易受到热点地区局势变化的影响。三是石油战略储备量有限,抗风险能力弱。

  二、传统的经济安全范畴

  对于经济安全,一般将其理解为经济主权、经济利益、经济发展不受威胁,或者为实现经济利益和经济发展创造安全环境。传统经济安全范畴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国家经济安全是完全独立地掌握国家自身经济资源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即经济主权不容谈判和侵犯。第二,强调国家经济体系本身的安全和维护这种安全的能力。第三,强调经济因素对军事、政治安全的影响和军事、政治能力对经济安全的维护。第四,国家利己主义,或经济民族主义,并未对整个国际经济环境的重要性予以足够重视。第五,没有完全涵盖和评价经济组织、经济协议对经济主权、经济安全的影响。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安全新内涵

  第一,在经济全球化下,所凸现的应该是一种以全球为主体的经济安全观,而不仅仅将着眼点禁锢于本国领土上。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相互依存度提高。如亚洲金融危机那样,从一国始发的危机会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世界其它国家及地区。同时,诸如债务危机、能源危机、劳动分工不平等的全球问题,单凭一国力量是无法解决的,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第二,国际经济协定所凸现的是合作和协调的经济安全观、经济主权观。经济全球化下,国家间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但并不是总处于零和博弈的状态。各国均意识到:权利和利益是相对的。通过合作和协调,才能走向双赢与共同繁荣。

  第三,国际经济规则的发展更多凸现的是积极稳妥地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利用规则维护经济安全的观念。国际经济组织是把双刃剑,在部分削弱国家经济主权的同时,一定程度又增进国家经济主权,关键在于如何驾驭。发展中国家应积极主动地加入国际经济组织的构建和运作,深入规则的制定过程,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加有利的地位。

  第四,经济全球化要求发展中国家重视经济风险内化和传递问题,维护经济安全。发展中国家普遍认识到:要实现经济发展,就要对外开放,就要吸收和利用外资。因而,纷纷采取优惠措施吸引跨国公司到本国投资,不仅国家间进行优惠政策的竞赛,而且国内各地区之间出于地区经济利益的考虑,也可能进行优惠政策的竞赛,给予跨国公司不合理的优惠待遇,实质上,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同时,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可能形成某些行业和部门的垄断,扭曲市场经构,降低市场效率。发展中国家必须考虑外来风险的传递问题,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

  四、中国经济安全的隐患

  中国经济安全的隐患与风险主要在于中国自身,美中在对经济安全的意识、认识以及防范能力。威胁我国经济安全的内部因素主要集中在:

  第一,社会矛盾凸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加速转型,社会各类案件数量迅速上升,劳资矛盾冲突加剧,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多,重大事故频繁发生。社会风险居高不下,集中在就业问题、“三农”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生态与资源问题、信心和诚信问题、贫富差距、国内治理危机、艾滋病和公共卫生。此外民族冲突、社会保险与社会保护问题、社会差别与社会运动、社会秩序、公共安全等都存在严重隐患。

  第二,经济安全意识薄弱。这是我国经济安全所面临的最大隐患。

  第三,部门与地方利益作祟。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日趋与相关利益集团交织在一起,使得政府职能部门、地方政府在做重大决策时,往往只看眼前与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与整体利益。

  第四,对经济安全的认识出现偏差。相对于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制造业安全,金融安全应该更为重要。金融是现代化经济的核心,金融虽然难以立国,但是可以强国,可以弱国,还可以亡国。金融竞争是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金融安全是主权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

  第五,防范各类经济风险的总体能力较低,而且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防范能力参差不齐。

  五、中国维护经济安全的战略选择

  第一,有选择地积极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利用规则维护经济安全。

  第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宏观调控,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加强经济政策的相互通报和协调,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体系。同时,要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善用国际分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制高点。融入国际经济体制,利用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才能获得比较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应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掌握重要生产环节,研制和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位置,经济安全得以保障。

  第四,培养各方面的高素质人才,重视人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国家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激发和鼓励人才的创新,才能维护经济安全。

  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措施:

  一是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增加科技投入,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发展,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事业保险制度,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民营经济,活跃市场,增加就业。

  二是增加金融风险意识,加大监督力度。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以及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制化建设。

  三是扩大投资,启动消费;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四是加大科技、教育投资,尽快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人才,并积极为他们发挥作用创造条件,留住人才并吸引人才回流。

  五是建立石油储备体制以稳定石油生产及油品价格;节约用水,培养并建立水处理产业;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大力发展环保技术。

  六、美元贬值影响中国经济安全

  由于中美之间贸易关系密切,美元贬值无疑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进行影响到中国经济安全,使中国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具有许多不确定性。

  第一,美元贬值对中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带来了新的困难。美元贬值导致世界资本加速向中国流动。除非中国政府采取更加自由的汇率政策,允许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大幅度升值,否则,中国政府便需不断地投放人民币来购买美元以缓解市场压力。而不断增加人民币投放,则意味着中国政府失去了通过紧缩银根来冷却过热的国民经济政策选择。这一点正是多年来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奏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通胀压力上升是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重要的特征事实之一。自2007年5月GPI指数突破3%以来,6、7、8月的GPI指数迭创新高,分别达到4.4%、5.6%和6.5%。11月GPI指数同比上涨6.9%,再创新高。本次GPI上涨主要源于自食品价格的上涨,尤其是肉禽价格上涨。美元汇率下降所导致的全球能源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对中冓通货膨胀形成外部推动压力的渠道是,进口能源价格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首先造成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其次造成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最终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

  第三,中国对外贸易摩擦增多。2001年以来,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大幅贬值,对中国经济结构和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产生巨大影响。自从2005年7月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但由于美元对世界其它主要货币大幅度贬值,而人民币的汇率又主要是采取盯住美元的政策,所以相对于欧元、英镑等主要货币而言,人民币则出现了大幅度的贬值。这对于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无疑是雪上加霜。这种状况不仅仅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不利于中国调整自身经济结构。

推荐给朋友
  打印文字稿 全文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