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最新动态 了解我们 媒体互动 声音观点 相关链接
搜索
陈健: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国际关系的研究与教学
2010/12/06

(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与外交联系紧密,国际关系格局是外交开展的大框架,成功的外交活动可以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外交人员必须要了解国际关系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下面分为五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新世纪两大趋势加速发展

  上世纪后半期就已展开全球化和多极化。全球化,从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其他领域;从西方开始,扩展到全世界。特别是苏联解体和中国改革开放后形成一个全球大市场,促使全球化能全面发展,21世纪这一趋势加速发展,渗透到各个领域。多极化,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向多极发展。上世纪后半期预测多极化是个漫长的趋势,但是现在看来,这一进程大大加快,进程与内涵也发生深刻变化。

  二、新世纪三个新的现象凸现

  新兴经济体突起。新兴经济体是21世纪的主要标志,如“bricks”金砖四国,vista五国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增加,内部呈现梯队结构。特点:人口多,发展快,梯队前进。45%的全球贸易, 30%的GDP和70%的外汇储备来自这些新经济体,为世界带来新变化。他们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改变全球化和多极化内涵,也打破了一超四强的框架。

  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与伊斯兰世界对抗的加剧。9·11之后,美国采取单边主义行动,入侵和占领了伊拉克。在新保守主义支配下,美国为首西方国家以伊为突破口,以民主价值观改造中东。美伊战争激化了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打破了中近东地区权力平衡和宗教的平衡,打破了伊斯兰地区的势力平衡。美国赢得了战争,但不能赢得和平。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改造与反改造的矛盾,伊斯兰世界世俗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的矛盾,伊斯兰教派矛盾,伊朗与周边国家矛盾成为四大矛盾。

  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加重。环境退化、全球变暖等非传统安全对人类挑战愈演愈烈。UN表示,全球变暖速度是之前一百年的两倍,速度在加快,影响在扩大。在此问题上存在三对矛盾:美国与欧盟矛盾;发达国家与新经济体矛盾;发展中国家间矛盾。

  三、四对大国关系发生新变化

  美俄关系发生变化。叶利钦时代是亲西方政策,目的是借助西方实现政治经济体制的转轨,但十年的教训是西方国家挤压了俄国的战略空间,迫使俄罗斯反思。普京上台后,俄罗斯在一系列问题上与美国叫板,使美国与俄罗斯关系激化。其目的是什么?俄罗斯是真的想同美国对抗吗?根据俄国国际关系学者分析,其目的是让美国对俄罗斯心存畏惧,唯如此,美国才会重视俄罗斯,从而维护国家利益。现在看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效果,使美国重新重视俄罗斯,但是也使相互的信任下降,视对方为战略对手。如,2001年,美国看衰俄罗斯;2007年,美国开始将俄与中国并提,认为俄同样会威胁美国。又如,2001年,布什与普京关系密切;2007年,共和党候选人说看着普京的眼睛见到的是KGB,布什表示赞同。俄美互相视为战略对手,不可能回到蜜月关系,也不可能回到冷战时期,是一对相互警惕又相互对话的关系,这为中俄关系的发展提供契机。

  中美关系。撞机事件后得到发展,是两国关系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胡锦涛主席说在现存国际秩序当中,中美不仅是利益攸关方,更是建设性合作伙伴,这为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双方之间的互动也进一步加强,APEC会议期间布什对胡锦涛主席讲话的14处表示赞同。中美间共同利益扩大,有学者认为中国是美国的外交依靠,2008年中国也有两件事需要美国,台湾问题和奥运会。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对中国的理解程度有所加深,有人甚至说中美公管台海;在奥运会问题上,布什表示携全家前往北京观看奥运会是对中国的一大支持。中美关系趋于平稳。本次总统大选,中美关系没有成为重头戏,中美关系不会有大起大落。

  欧盟与中美俄关系。去年英、法、德三国大选后,内部从相对分裂转为趋同。英国改变过去亲美形象,与美保持适当距离,发展全方位外交;法、德转趋亲美,三国都重视欧盟,重回大西洋主义。欧盟从过去以法德为中心,发展到三国轴心。对俄政策趋向强硬。法德对中国竞争意识上升,防范意识上升,原因是中国的发展——欧洲领导人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强大,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经贸领域竞争加剧,德国出口业受中国挑战,法国认为中国企业是极大威胁,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巨大;而且中国发展模式及其成功对西方价值观构成制度性挑战。这两点集中反映在非洲问题上,欧洲对中非论坛批评声不断,因为中国为非洲提供了新的发展选择,对欧洲国家构成了挑战。

  中日关系。开始回暖,经破冰,融冰和迎春,有望在缓和中取得发展。历史问题对中日关系的干扰会降低,从理解被害者角度出发,日本领导人表现出新的心态。福田到孔庙访问,主张中日以儒学为基础追求两国间共同的价值观。

  四、五项待研究的大课题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根源在于中国的强大,中国短时间快速崛起,影响力空前,大国对中国的警惕,两面下注,利用机遇,防范挑战。西方国家构筑防护墙,中小国家力求大国平衡,在此背景下,需要提出五大课题:

  (一)怎样区分防范与遏制,确定不同对策。西方认为目前中国是现有国际关系的参与者,但并不能确定一旦中国强大后会不会打破现有国际关系,所以采取了防范政策。如何厘清防范与遏制的界线以及如何分别应对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如何树立大国形象的同时符合中国国情和承受能力。中国威胁论下降,中国责任论上升。怎样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同时,照顾到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承受力。

  (三)如何兼顾中国国际形象与国家利益。特别是在与军政府、腐败政府打交道时需要考虑如何兼顾两者,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四)如何协调中国增加介入外国事务程度与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中国没有实际利益的情况下,我们对其它国家发生的事情可以采取超脱的态度。但中国目前在海外已经有了实际利益,海外利益使中国介入外国事务的程度增加。从我对苏丹和缅甸问题的处理可以看出,中国外交实践已被推到一个新阶段,但理论尚未跟上。

  (五)和谐世界仍只是个理念,还缺乏实际内容,如何把理念变为国际关系普遍原则是国际关系学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五、一点感想

  在各地的演讲使我意识到需要教育年轻人正确理解当代新的国际关系,树立新世纪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的世界观。全球化使各国利益相互联系;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全面参与全球化进程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变化,中国的命运已与世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出现了这样一些情况:可以严厉惩罚别人而自己利益不受损害的选项不多;可以不通过领土的占领和收复而实现自己民族利益的选项增多。今后几十年再回头看,小平同志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永远具有生命力。总之,我们要从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结合的高度来看待问题,来把握自己,用新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结合的精神,教育年轻一代。

  互动讨论:

  1、中日双方联合公报双方有出入,有媒体认为中国缺乏大国风范?

  答:中日文字相近,含义不尽相同,所以会不可避免产生理解偏差。这是一种遗憾。

  2、为何中国转向多边主义?多边主义在十七大报告之后如何界定?

  答:70年代中国重返联合国即是多边主义开端,80年代末中国开始参加维和,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是一种必须。

  3、台湾问题是否是两岸民族主义都限于泥淖不能自拔?

  答:个人同意,暂不详答

  4、外交是救火队还是战略的积极推动者?中国是否需要一个外交大战略?

  答:维护国家利益,做一个负责任大国需要一个外交大战略,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总体方针未变,所以呼吁学者们为外交实践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5、韬光养晦是否是需要长期坚持?与负责任大国是否矛盾?

  答:是的,但不同阶段可有不同的侧重;内含也会有所不同。如强调不搞对外扩张也是韬光养晦。

  6、哪些小国的对外政策值得中国学习?

  答:中国总是有泱泱大国的心态,小国值得研究。

  7、中国推行价值观?中国话语权研究问题

  答:软实力与硬实力相辅相成,软实力对硬实力有反作用。美国的教训使我们意识到在发展物质文明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发展。

  8、真正的恐怖主义是激进主义与技术的结合?

  答:恐怖主义掌握核武器是危险的。

  9、台独越走越远,目前有没有具体手段?

  答:风物常宜放眼量。

  10、中国如何争取话语权?

  答:话语权要靠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和突破,并被世界认可。如何建立和谐世界能转化成一系列准则,则可以掌握话语权。

  11、中国对待科索沃独立应采取何种态度?

  答:直接相关者是俄罗斯。中国坚持国际正义。但具体而论,跟中国关系不大。

  12、中国崛起与俾斯麦德国崛起环境相似性?

  答:不同意。全球化的格局是前所未有的,使中国可以发展自己,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而德国受封锁走的是民族主义,甚至是民族复仇主义的道路,两者完全不同。

推荐给朋友
  打印文字稿 全文打印